光草的星星和南操的月亮总要有人仰望人群里永远会有我的眼睛谈到校园生活,今年即将毕业的黄大洲言辞中透露出些许留恋,很快就要离开校园迈入人生新旅程的他,对于未来也有了不同的思考,人应该脚踏实地,但也别忘记仰望星空
当天晚上,邯郸校区学生党员服务队火速集结,包含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近四百名同学。另一位则说:入党积极分子也要上。
核酸检测队伍,总是安静而有序……这些都让张玮感受到复旦人的温柔,内心强大。不过,当太阳听说了他们的约定,连日光都会变温柔吧。这是虎雪听过的,最浪漫、最动人的话语。制图:实习编辑:王越责任编辑:李斯嘉。回到宿舍后,因志愿服务错过打饭时间的虎雪,吃到了室友们为她打好的饭菜,心头温热,又觉得有些麻烦室友们。
6点45分,晨光熹微,党员服务队队员们已经精神抖擞地在东区门口集合,为7点钟即将打开的东区和本部之间的早餐通道做好准备。问起志愿者们加入服务队的缘由,一位队员说:有困难时党员要上。中心自2006年起搭建并主办的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早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乳腺癌专业会议,诸多国内外乳腺癌诊治经验和标准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借助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平台,中心的多学科团队集合全国权威乳腺癌专家研究并修订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这也是我国首部最全、最权威的乳腺癌诊治指南,目前已经更新至第八版。2021年,乳腺外科门诊量逾29.6万人次,乳腺恶性肿瘤手术量达到8100余台,占上海市同类手术总和的4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打破最难治乳腺癌精准诊疗瓶颈二十年,复旦方案屹立世界乳腺癌研究潮头随着乳腺癌诊治进入分子靶向时代,医学家们根据乳腺癌细胞不同特征,将乳腺癌分为不同亚型,探索精准诊治策略。2021年,中心共参加临床研究项目逾80项,同比增长超过30%。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中心研究成果多次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这意味着乳腺癌诊治的中国标准逐渐迈入了国际诊治标准制定的殿堂。早在2015年,邵志敏教授团队便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设计了全国首个乳腺癌全程诊疗平台—妍康e随访,建立个体化的随访档案,开通线上、线下康复随访绿色通道,在诊疗、康复、随访等各个阶段集个体咨询、诊疗及康复讲座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指导,打造线上+线下的乳腺癌全程管理。
2021年,放疗科建立all in one一站式放疗系统,30分钟内可实现传统需要两周才能完成的首次放疗流程。艺术之家积极应用网络平台手段,通过艺术学习和社交活动疗愈身心,帮助患者姐妹们的互相关爱中顺利回归社会,畅通乳腺癌患者康复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中心历时五年攻关,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成功绘制出目前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基因图谱,总结了这类乳腺癌的分子特征,在病理科等多学科的合作下,最终首次提出能够应用于临床诊疗的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四分型和精准诊疗策略。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成立20年来,一直在砥砺前行:第一个十年成功与国际接轨,学习国际先进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和科研思维。
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MDT),密切专业跨学科联合,加强学科综合能级,为乳腺癌患者制定一站式精准诊疗方案。中心还拥有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小毛)、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炅)、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肿瘤内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夕春)、WHO乳腺肿瘤分类编委和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乳腺学组组长(杨文涛)、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乳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顾雅佳)、上海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主委(柳光宇)、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青年学组组长(余科达)、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王碧芸)、银蛇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获得者(江一舟)等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科带头人。1952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李月云教授便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乳腺癌治疗,让折翼天使获得重生。其中牵头项目超过60项,逾4400位乳腺癌患者顺利入组临床试验,加快了临床转化速度,推动新方案尽快在常规治疗中推广覆盖,也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该研究是国内首个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分子亚型开展的个体化临床治疗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肿瘤精准医学进入国际前沿水平。2002年,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专科的基础上成立。
第二个十年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乳腺癌诊疗之路,并逐渐引领了国内乳腺癌水平的提升。与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同期举办的上海乳腺癌康复论坛已经连续举办6届,论坛从乳腺癌患者生理、心理及康复问题入手,提升患者的康复效率,助力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康复。
杨文涛教授参与了第五版的《WHO乳腺肿瘤病理分类》,和国际癌症报告合作组织(ICCR)乳腺癌病理报告模板制定,成为乳腺病理工作的重要参考。这个集肿瘤外科、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病理、影像诊断和基础医学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乳腺癌医疗与科研平台,二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精益求精,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群的临床与科研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水平的对标和超越,成为引领上海、全国乃至国际乳腺癌诊治的重要力量。基于前期重磅的临床试验,中心也积极推动转化性研究。多学科诊治模式显著提升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二十年,乳腺癌诊疗临床规模再创新高乳腺癌,常常又被称为粉红杀手。中心真正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实力雄厚、充满竞争力的基础与临床多学科人才梯队。针对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显著提升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降低31%的风险,研究登顶肿瘤学权威期刊Lancet Oncology,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的重要方案
金力部署了今年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加快建设一流医学学科,要坚持固优势、亮特色、促整合、立增长、强支撑的核心战略,瞄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打造引领发展的尖峰学科。提升医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金力:多规合一加强协同 加快建设第一个复旦贡献医科力量金力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发展定位,指出新时代新形势对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与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深刻呼唤着医学教育的跨越式提升。要强化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夯实三全育人基础。
继续推进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建设,打造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持续优化和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支撑条件,优化功能布局,实现校区联动,整合院所平台空间,实施科学精准调度,加快拓展发展空间。
拿出开年即决战、开学即冲刺的精气神,一心一意谋发展,掌握高质量发展主动权,写好建设第一个复旦医学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三是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立足四个面向,加快推进上海医学院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要命运与共,增进团结统一。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科研平台体系建设。
此次会议是对上级和学校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对上海医学院2022年工作的部署,也是建设第一个复旦上海医学院系列研讨的动员部署会。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建设。
重点打造上医特色教育国际化项目和高端医学类国际品牌论坛SHANGHAI-MEF。具体到医学院的全年工作,要结合第一个复旦的建设目标、各项规划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纵深改革引领发展,坚持以创新能级破解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医科的贡献。
医学院领导班子研究提出今年医学院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医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广大师生员工、校友的智慧和力量,敢于担当、开拓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更加坚定地走好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新路,为加快建设第一个复旦贡献医科力量,以高质量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金力从详解多规合一的理念入手,指出要目标一致、分解到位,同时要对应清晰、协同发展,还要推进有序、激励兼容。
要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医学教育特点、夯实薄弱点、突破难点,构建富有特色的医学生思政工作体系。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和实施契合医科特性的人才培育体系。深化和提升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通过积极推进对附属医院放、管、服,激活动力、创新管理、高效服务,推动全方位政策保障和配套支持,实现有机融合、相互支撑,提质增效、同向同行,发挥附属医院示范引领、国家队主力军作用。
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让机关、院所平台和附属医院、党支部三棒接力的组织体系建设更具战斗力。四是探索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复旦上医模式。
袁正宏指出,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要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走好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新路。
二十大之前,要聚焦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上医创建95周年为契机,从上医光辉历史和精神传统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2月25日上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2年度春季工作部署会暨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动员会在明道楼一楼报告厅召开。